氣候變遷學堂:「氣候通膨」時代來了? 疫情、能源與低碳改革的連鎖效應

作者:info 於 2022-03-22
2688
次閱讀

(程度:困難) 適合高中以上程度閱讀

文章來源:台達-低碳生活部落格 https://www.delta-foundation.org.tw/blogdetail/3217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環境資訊中心         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232880

            過去,「氣候變遷」與「通貨膨脹」這兩個名詞,不太可能兜在一起。可是,現在情況已截然不同。從泡麵、餐廳、連鎖店、到進口車,最近不約而同地宣布漲價,企業也不斷哀號缺工、缺料、缺船,背後因素,竟跟氣候變遷有關,這是怎麼一回事?

    話說從頭,這波通膨的遠因,可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狂印鈔票的搶救措施說起,當時位處震央的美國祭出「量化寬鬆」政策,吸引不少國家跟進,導致大量熱錢湧入市場,給了物價翻漲的良好水位。

0

極端氣候衝擊農業,疫情更重創人力及供應鏈

    接著上場的,是影響全世界的新冠疫情。爆發兩年來,疫情不僅重創全球經濟,更迫使各國推出各種復甦與振興方案,無論是基礎建設、社會福利、產業補貼等措施,使更多資金流入市場。然而,疫情不只限制人流移動,更重挫產業界的人力、運輸、甚至整個供應鏈。於是,這陣子便充斥了各種: 員工離職潮、貨車司機缺工、空運緊縮、海運大塞港等新聞。疫情肆虐已讓人傷透腦筋,最基本的農業和食物供應這端,還有極端氣候在攪局。

1.jpg

圖/進入21世紀,氣候災難造成的損失逐年提高。 (資料來源:AON)

0

    英國保險集團怡安(Aon)的《2020天氣、氣候、與災難觀察報告》(Weather, Climate & Catastrophe Insight: 2020 Annual Report)統計,2011~2020年期間,全球氣候損失高達2.48兆美元,比前一個十年 (2001~2010年為1.68兆美元) 增加近半數,最慘烈的2017年,當年度損失就超過4700億美元。

    每日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農民,無疑是對氣候變遷感受最深刻的一群人。每當有極端溫度、風暴、淹水、乾旱等自然災難來臨,首先影響農業產量,接著便反映在食品及原物料價格上。一旦極端氣象衝擊農業運作,今日你我熟悉的許多日常料理,以後都可能變得稀缺、且昂貴。

0

    比方,全球最大咖啡豆供應國巴西,近來因嚴重的乾旱和寒害之苦,使國際咖啡期貨價格創下近10年新高,美國境內的小麥歉收,也推升了相關農產品價格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AO)定期發表的食品價格指數,目前正處於20117月以來的新高。除此,跟疫情及天氣兩者都有關的,還有能源。

2.jpg

圖/為減緩地球暖化,化石燃料的管制措施及相關稅費只會愈來愈多。 (攝影:高宜凡)

0

能源需求回升,綠色稅負恐提高產業及消費者負擔

    進入2021年,隨著疫苗陸續問世、施打,讓各國經濟逐漸復甦,開始帶動能源需求的成長。但來到第三季,中國政府祭出「能耗雙控」政策,要求十個省市限制用電,造成不少產業減產或停工,最近更重新進口澳洲煤炭,以紓解缺電危機。

0

    沒多久,歐洲也爆發了近年最嚴重的天然氣危機,飆升的價格令許多國家吃不消。之後還延燒到美國,迫使拜登總統要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(OPEC)加快產油速度,最近更宣布釋出儲備原油,日本政府隨後跟進,協助抑制油價。

0

    事實上,這波能源價格高漲,除了「反聖嬰現象」衍生的寒冬,更受到各國因減碳而發起的管制措施影響,因此不少人以「綠色通膨」來形容意即,諸多如: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、碳稅、能源稅、汙染罰款等,為削減溫室氣體及引導產業轉型的環保規費,都可能增加業者生產成本,久而久之,便會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,刺激物價上漲。曾有投資機構估算,若歐盟碳價水準突破100歐元,當地電力零售價將跟著提高12%

0

    回頭來說,當COP26通過國際碳交易規章,往後世界就進入了「排碳有價」時代。而眼前這波膨脹 ,主要是各種因素 (熱錢氾濫、糧食短缺、疫情爆發、供應鏈卡關、能源需求、減碳政策) 都撞在一起,所造成的短期現象。往後是否會形成更嚴重的「停滯性通膨」(stagflation)?仍有待觀察。長期來看,氣候變遷依舊是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,除了農民、物流廠商、能源公司,最終每個人都會遇到地球暖化與環境變遷帶來的衝擊,如何及早應變?恐怕才是更重要的事。

「氣候通膨」時代來了? 疫情、能源與低碳改革的連鎖效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