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候變遷學堂:氣侯變遷對全球的影響

作者:info 於 2018-08-02
3472
次閱讀
氣候變遷學堂

(程度:普通) 適合國中以上程度閱讀

圖文來自 內政部營建署-台灣國家公園http://np.cpami.gov.tw/

氣侯變遷對全球的影響

 

氣候變遷已經對環境產生影響,例如地表受冰雪覆蓋的區域減少、降雨分佈不均勻。在溫度與降雨的作用下,造成海平面上升成為嚴重的威脅。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(IPCC)於2007年的全球氣候變遷報告顯示:

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1.1-6.4℃(最有可能的範圍1.8-4.0℃)、海平面則上升18-59公分。

 

氣候變遷導致乾旱、颱風等天災的強度增強,北極冰層在夏天可能完全融解,高緯度地區氣溫增加,冰雪覆蓋區將逐漸縮小,並且熱浪發生頻率頻繁。

 P22_01.jpg

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變化,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物種的生長、生存、數量及分布,以及生態系組成與功能的改變,進而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保存,也引發降雨模式的改變,水患、乾旱、風災等異常氣候發生的頻率增加。(李玲玲,2005)。

 

全球暖化影響物種的分布,因氣溫升高使得生物往南、北極或高海拔的地區移動,也促使許多地區外來種突然增加。這是一個相對性的影響,當生物物種族群與分布因氣候而改變時,群體組成亦隨之改變,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的運作。

 P21_01.jpg

 

氣候變遷對全球植物的影響-

植物的生長環境高度持續向上擴展,包蘀矢竹是陽明山地區特有種,不但是台灣海拔分布最低的箭竹草原,也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代表性植群。1999年至2000年間,陽明山地區的包蘀矢竹發生大規模開花現象,隨即舊有竹子枯死殆盡,再由竹米萌播的竹苗重新更新。經過近年的初步觀察,發現新生竹叢之棲地邊緣已遭到白背芒入侵,而發生族群縮減的現象。這種竹芒之間的此消彼長雖然有可能是自然演替的必經現象,但亦有可能與全球暖化或北台灣的局部地區旱化有關(摘自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)。

 

植物物候改變-

全球溫度升高1℃,導致多種植物提早5~7天發芽,此外也因為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、氣溫升高、降雨模式的改變及氣候季節變化的改變等,均可能影響生態系的「代謝」作用,包括光合作用、呼吸作用、蒸散作用、分解作用、固氮作用等,進而影響生態系中物質循環、能量流動、植物的初級生產量、生長及開花結實等物候,連帶影響其它的動物及生物(李玲玲,2005)。

 

全球暖化導致作物減少-

國際稻米研究所的資料顯示,若晚間最低氣溫上升1℃,稻米收成便會減少一成。稻米是全球過半人口的主要糧食,所以全球暖化的輕微變化,就可能造成糧食短缺。

 

氣候變遷改變了淡水的水質-

氣候變遷會造成水質的改變,間接影響水域環境中的物種,因為過多的降雨導致過量的營養鹽流入湖中,造成較高的浮游植物族群量,增加水的混濁度。

 P24_01.jpg

海平面上升減少紅樹林的分佈-

氣候變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將嚴重威脅到紅樹林生態系,根據在太平洋地區16個島國的調查結果顯示,直到21世紀末,預測將有13%的紅樹林被淹沒,某些島嶼甚至超過一半的紅樹林會逐漸消失(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電子報)。且在過去數十年間,全球的沿岸濕地面積,平均每年已減少0.5至1.5%。

 

動物生理週期的改變-

許多物種的生理狀況與溫度有明顯的相關性,例如有些海龜在溫暖的環境之下生長得較大,較早達到性成熟。另外,有些爬蟲類動物會根據溫度決定性別,在未孵化前,生理會受到溫度的影響,最後會造成族群性別比的改變(李培芬,2008)。

 

動物的棲息行為產生改變-

蝴蝶、鳥類:在歐洲與北美已經發現,在溫度上升的影響下,分布範圍有向兩極和高海拔移動的情形

鳥類遷移:動物的遷移時間也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,例如某些區域候鳥的遷移時間,在春天會提前到達,秋天則會延後起飛

北極熊:北極熊會用漂浮的海冰作為交通工具,而冬天,懷孕的北極熊則在海冰裡挖雪洞作為產房。但北極夏季海冰可能在21世紀末之前完全消失,而失去家園的野生北極熊亦會隨之滅絕。

全球暖化造成珊瑚白化-

氣候變遷對珊瑚礁的影響是多方面的,其中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溫室效應導致海水表溫升高,引起珊瑚白化。

目前已證實水溫的升高與珊瑚白化現象有關,當海水表面溫度上升超過季節最高溫攝氏1℃以上時,會造成珊瑚白化現象,偶發的水溫升高也會促成某些珊瑚種類白化(李培芬,2008)。

由於有數以百計的生物棲息於珊瑚礁,若珊瑚礁消失,許多生物也將會隨之滅絕(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網站,2008)。

 

圖文資料來至:內政部營建署

氣侯變遷對全球的影響